1、错配的氢能
1)“绿氢大有可为”已经成了“双碳”目标推进下的共识,但是如果把整个产业链拉通来看,却有点“顾头难顾尾”。
2)氢能产业链较长,包括上游氢气生产、中游储存运输,以及不同终端应用场景。上游的制氢其实渠道不少,我国绿氢制取也跑得较快,我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甚至已经突破研发出了无淡化过程、无副反应、无额外能耗的利用风电在海上直接制氢的方式;下游的应用场景还有待扩张,但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落地场景,虽然目前仍主要集中于碳排放量占比高的传统工业企业和交通领域;而从商业角度来看,下游应用领域开拓缓慢,问题一般是出在盈利性上。占氢能产业链成本高达4成的储运环节,无疑成了这条绿色能源线路尚未贯穿的堵点之一。
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过“绿氢”“蓝氢”“灰氢”的区别,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当我们将氢作为减碳途径,就必须生产绿氢,即在氢能制取的过程中不新增碳排放,要求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不过绿氢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全球约九成的氢气仍然是灰氢,即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及工业副产品中制氢,过程伴有碳排放;蓝氢则处于碳排放的中间地带,虽然生产过程中也有碳排放,但是能通过碳捕集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碳捕捉封存起来。
(1)蓝氢一般制取于天然气存储量较丰富的地带,在我国占比很小,前两类氢气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
(2)灰氢其实没多少运输的烦恼,它产生于煤炭和天然气,主要是化工厂或炼油厂的配套产业,基于高效便捷的化石能源储运体系,工厂直接就自产自销、现产现用了。但是绿氢不一样,据中国石化总经理赵东所言,我国的绿氢资源分布可以说是“西富东贫,北多南少”,而需求恰好相反。
3)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去年年末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国内绿氢资源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消费市场则多位于东部。
4)今年上半年,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最新统计,国内可再生氢项目年产能规模超10万吨,其中超8万吨产能都分布在内蒙古、宁夏和新疆三省份;而交通领域的加氢站又集中于广东、山东、河北和河南四个省份,合计占全国已建成加氢站数量的近四成。
5)地理供需错位导致产销衔接的不畅,如何将大量的绿氢资源运输出来,储运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