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行人与骑行者检测系统:专门针对行人和骑行者进行探测,必要时自动触发紧急制动。
9、全景影像和360°环视摄像头:提供车辆周围环境的全方位视野,协助驾驶员进行安全泊车和狭小空间驾驶。
10、疲劳驾驶提醒系统:监测驾驶员行为特征,当检测到可能的疲劳驾驶迹象时,提醒驾驶员休息。
二、被动安全系统
1.高强度车身结构: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等材料打造,提高车身刚性和吸能效率,减少碰撞时乘员舱的变形。
2.安全气囊系统:包括正面、侧面、窗帘、膝部等多方位安全气囊,碰撞时展开以缓冲乘员受力。
3.预紧式安全带:在碰撞瞬间预先收紧,减少驾乘人员向前冲的力度,配合安全气囊提高保护效果。
4.可溃缩式转向柱和踏板:在碰撞时能吸收能量,降低对驾驶员胸部和腿部的冲击。
5.行人保护系统:也称作主动引擎盖技术或引擎盖弹起系统。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事故,并迅速升起引擎盖前端,以此增加与行人头部接触部位的缓冲距离,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伤的风险。
三、安全辅助功能讨论
1.碰撞解锁:在国家强制性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12.4应急出口’章节,针对‘车长大于等于6m的客车’指出: •客车应设置相应的乘客门、应急窗以及应急门和撤离舱口; •当车辆停止时,应急门应无需工具即可从车内外方便地打开,并设有声响报警装置; •应急门应有可靠的锁止机构,但在车辆正常行驶时不应因振动等原因自行开启,而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解锁。
2.这意味着在设计上,客车等车辆的车门在碰撞后应该具备一定的解锁机制,以便于乘客及时疏散。参考此标准,在乘用车等车型上,当检测到碰撞后自动解锁车门(解锁不等于开门)的功能应也可被应用(此逻辑较为简单,大多数车型都具有此功能)。
3.过程示意如下:
图5 碰撞解锁示意
1)流程中进行延时的目的是因为驾驶室内人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时间晚于一次碰撞,同时需待车辆的碰撞事件完成后,方对车门进行解锁,以防止如车辆翻滚等导致的车门被打开,从而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