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应用中,对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时间和电池使用寿命两个参数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参数与用户的使用方式
有关,良好的使用方式有利于延缓电池的老化,进而延长电池寿命;本文首先统计了电池充电的相关参数,并从化学可逆
反应原理进行了分析;再结合理论设计了四种电池放电方案,并将四种方案下的放电电流大小、放电时间、电池放电容量
进行对比。测试四种方案下的电池寿命,结果表明:逐级阶梯式放电方案下的电池寿命最高。
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1 系统模型锂离子电池结构主要由正负电极板和隔膜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正电极活性材料一般为锰酸锂或钴酸锂,而负电极活性材料一般为石墨。经过化学反应,在正负极上均可以产生锂离子。正负电极之间的隔膜是一种经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具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自由通过,但电子无法通过。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子通过外界电路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运动,与锂离子结合。因此,在锂离子电池中不存在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和脱出来工作。
1.2 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二次电池,即可以进行循环充放电。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电池充放电的化学反应原理,如图2所示。 充电:当外接电源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外部电路对其做功,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含锂化合物的正极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具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嵌入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正极化学反应式为: 放电:同理,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使用电池的过程),石墨上嵌人的锂离子由负极脱出进人电解液,由电解液插嵌进人正极,释放存储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后又运动回到正极。回到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负极化学反应式为: 从上可以得出,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原理,也就是锂离子的脱出过程。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就是指放电容量。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从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锂离子电池内部化学反Li应只涉及两种微观粒子运动,含锂化合物化学反应生成的锂离子(Li+)和自由电子(e-)。
2 电池充电测试系统锂离子电池充电测试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由高低温可控温箱、安捷伦数据采集仪和电脑组成。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导线与可控温箱连接在数据采集仪上。测试过程中,温箱设定到目标温度,保温30min,确保电池内部已经达到设定温度后进行测试。
3 数据分析3.1 锂离子电池充电测试此次充电选用的锂离子电池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测试实验中,重点探究在高低温下的电池相关性能,其中包括电池过放后激活时间、电池充满时间、充满电压、截止充电电流、温度变化与截止充电电压的关系。充电过程均从3V开始测试,直到电池充满,充电模式采用恒流转恒压充电。 以20W恒定功率给电池充电,测试电池在不同温度下工作的相关性能,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电池过放后,常温下的激活时间最短,低温下的激活时间最长。 (2)电池充满时间与温度呈反比,这是因为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高温时,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了充电时间;低温时,充电时间大于常温和高温情况下的充电时间,常温和高温下的充电时间相差不大,这是因为低温下,化学反应速率较低。 (3)高温下,电池充满后的电压仅为4.17V,这是因为电池充放电的过程实际是化学可逆反应,温度较高时,破坏了化学反应动态平衡。 (4)根据第3条结论,高温下恒压阶段的截止充电电流较大,这均可以由可逆化学反应来解释。
(5)化学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低温下的涓流充电时间长于常温和高温充电时间。进而以45W恒定功率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相比于20W功率,过放后激活时间、电池充满时间、涓流时间均有缩短。而截止电流略大,规律一致。 量化温度对电池截止充电电压的影响,记录-5~50℃内的截止充电电压,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当温度在-5~30℃时,截止电压值上下浮动,常温25℃时截止电压为4.39V,此截止电压为温度范围内的最高值;当温度在30~50℃时,截止电压值与温度呈反比,当温度为50℃,截止电压为4.17V,对应的充电曲线如图4(b)所示,温度为50℃时,充电截止电压为常温和低温时的95%,下降了5%。 图4(a)不同温度下充电截止电压;(b)-5℃、25℃、50℃下电压曲线 3.2 锂离子电池放电测试实际生活中,电池的放电场景主要是给负载供电,负载的能量需求和用户的使用习惯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放电电流不能过大,会导致电池内部出现永久性损害;不能过度放电,锂离子电池内部存储电能是靠可逆的化学变化实现的,过度放电会导致这种化学变化不可逆。在此次测试实验中,设计了四种放电曲线模型,放电时间共计12h,分别探究了四种模型下的放电容量、电池寿命情况,四组测试实验独立重复。 模型一:50mA放电时间为10h,500mA和1000mA放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