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怎么理解“六边形战士”?
吴凯:“六边形”指的是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倍率、耐温性、BMS(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等影响电池性能的六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电池的整体表现。
记者:现在业内提出的固态电池、凝聚态电池等新技术方向,都是为了更好地打造“六边形战士”。
吴凯:没错。每种化学体系的电池都有比容量“天花板”,也就是里程极限。这是由电池化学属性决定的。想让电池成为“六边形战士”,就要不断突破原有体系,使用性能更优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电池结构和设计,解决目前动力电池使用中的“痛点”问题。但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挖掘并创造新的需求。
记者:后者怎么理解?
吴凯:我们内部总是举一个例子。在初创时期,福特汽车曾进行市场调研,问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汽车,结果反馈是——他们想要一辆跑得更快的马车。这说明消费者有时候并不知道更好的产品是什么,也不知道一种新技术会带来哪些变化。
记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实现的一些技术创新,或许能带动新的应用。
吴凯:确实如此。比如,在2023年4月举办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宁德时代发布了凝聚态电池。其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千瓦时/千克,是一款航空级电池,可被用于民用电动载人飞机上。在我们没有实现这个能量密度前,谁也不知道它能用在飞机上。
记者: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它的应用空间也越来越大。
吴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需要电池。电池还是重要的储能工具。它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人均可利用电池量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
3、练好基本功、发挥想象力
记者:您描绘的动力电池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您也见证了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您最初为何选择投身这个领域?
吴凯:我是“误打误撞”开始做动力电池研发的。我本硕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当时一心想着要为祖国造大船。不过,毕业后我去武汉大学当老师了,教学生造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同学曾毓群邀请我一起创业,我们就这样走上了锂电池研发之路。
记者:您转行了,而且跨度还挺大。您一开始是不是面临很多困难?
吴凯:我们企业最初做的是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而且很幸运被纳入了国外顶尖企业的供应链。在积累了近10年后,国家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所以成立了宁德时代,专注动力电池的开发。有些人说宁德时代横空出世,怎么发展这么快,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有了前些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积累,我们才能厚积薄发。
记者:如今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您有哪些感悟?
吴凯:我最深的感受是,一定要扎实搞研发、打磨产品,坚信想做的事一定能做成。锂电池是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在刚进入这个领域时,我们就面临和日韩巨头企业比拼。当时,我们是一家不知名的企业,开会时客户甚至连桌签都不给我们放。但我们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一路过关斩将,逐步赢得市场。
记者:动力电池行业目前最需要哪类人才?
吴凯:从专业上来讲,因为电池的研发生产涉及材料、机械、物理、电子、精密仪器等众多领域,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从个性特质上来讲,我希望年轻人富有创新活力、敢想敢干。
记者:宁德时代技术团队的人才结构是什么样的?
吴凯:我们内部有一支将近2万人的研发团队。其中,3000多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创新体系,与高校、科研机构、院士团队开展了深入合作。
记者:您会采取哪些措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吴凯:宁德时代有一个创新研发平台,专门用来孵化内部的创意。哪个项目有难题解不开,可以在平台上集思广益。员工有好的创意,该平台也会给予资金等支持。一旦你提出的创意被采纳,不管你后期是否参与创意落实的工作,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我们有很多好点子都来自这个平台。
记者:最后,您有什么想对青年科研人员说的?
吴凯:我的办公室放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练好基本功、发挥想象力”,这是我们公司的研发文化。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阶段,年轻人都要“沉”下去,把专业知识搞懂弄透。在此基础上,就像前面说的,我们要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我希望年轻人在这两个方面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