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乳化)沥青设备

沥青拌合(再生)设备

沥青改性配套设备

谷朊粉设备

超高压压榨机

乳化机及胶体磨

环保设备

MVR蒸发器

岩沥青设备

湖沥青设备

全固态电池:真的要量产,还是看上去很美?3

 

程惊雷(主持人):今天在台上的6位非常具有代表性,两位是整车厂(背景),一位是有整车厂背景的电池企业(巨湾技研)。我记得非常清楚,巨湾技研当

 

初成立我那次到广州见冯兴亚,他们聊起来要成立巨湾技研这个事情另外三位不管目前销售规模怎么样,包括(马车动力)还在创业路程过程当中这三种类型

 

的企业对于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发展的思考,我认为实际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非常奇怪,只是大家在这当中下手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棠少这里相对是重手,宋总包括喻总,作为整车厂来说,现在目前属于观察并尝试着。另外两家瑞浦兰钧和安驰,作为一个电池企业来说,对技术路线的

 

选择相对来说非常谨慎,因为你们两家不管怎么样已经成立了很长时间,现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目前的商业化市场当中去取得规模化突破的问题。也就是说,把

 

这些技术作为储备。我直截了当地根据刚才各位所反映的情况,问一个问题。刚才已提到了丰田的观点,徐总的说法是“丰田是个老忽悠”,包括丰田忽悠到什

 

么程度,丰田说他们对电动汽车是不感兴趣的,然后过了一个月展出了23款电动汽车;大家要知道成功企业和成功人士有时候也会“骗”特斯拉也会“骗”。

 

做的不一定说,不做的未必不说,不做的有时候拼命说。也就是说,丰田上次宣布2027~2028年全固态电池要商业化,我的老东家前段时间也宣布,明年年底

 

(2024年底)苏州清陶电池要上车,这件事情我们要清楚,因苏州清陶里面一部分的技术力量就是我原来下属的全栈技术研究搞电池的团队转过去的,他们现在

 

也很痛苦,钱太多,压力很大。这段时间欧阳明高教授也在谈这个事情,他也认为是2027~2030年;刚各位不管是考虑两种技术路线(半固态、固态)“左拥右

 

抱”也好,还是左牵右牵也好,还是牵一个看一个也好你们认为这个时间点的判断,大家都讲了2030年怎么样,我问一个问题,你们否定丰田的这些说法或者否

 

定欧阳明高的说法,或者你们认为2030年以后(才能量产)的说法,你们认为主要的依据在哪里?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谈谈,大家PK一下,相互学习一下。

 

李真棠:其实我是这么一种性格的人,并不是说有的人100%做出来了,说这个方向没有问题了才去跟,我不是这种性格的人,我更多思考的是作为用户来讲,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安全的电池,包括现在我买了很多电动汽车,但是平时出行还是开燃油车。

        其实我们还是需要更加安全的电池。在这种强需求的情况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有这么好离子电导率,那就很值得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把它实现,并不是
说丰田做出来了,我们国内就可以开始赛马了,如果丰田没有做出来,我们也不值得去做,并不是这样的;既然丰田一直说这个方向非常好,但他们也遇到问
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3月份去日本参加了他们的新能源相关的展会,而我当时在国内参加展会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就是国内人才足够多,国内的供应链足够
成熟,并不需要说日本那么一点人突破了我们大军才跟上,完全有足够的勇气、有足够创新的精神,在他们完全没有突破的时候,我们也可冲上去干一把,成不
成再说。

 

主持人(程惊雷):你的依据很清楚:别去听丰田的,做好我们自己,这是你的核心观点,所以说你根本就不花时间去对丰田的时间点真正地研判?

 

李真棠:当然丰田做出来了,对我们来讲也是信心倍增。

主持人(程惊雷):下边问问宋总,您刚刚谈到的关注,然后试验这个东西,做出这样的布局,您考虑的依据是什么?
宋忆宁:首先,因为我们做技术是一样的,就是说要应用最成熟、最规模化的一些技术,其实目前要批量化,但是你要对未来新的技术肯定要做预研,这个是每一家企业要长期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我为什么对固态电池甚至比欧阳明高还要更加保守,是基于两点:第一点,丰田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我们也非常关注,我当时特意安排了做电芯研究的团队去调研。我们调研下来的结果就觉得丰田可能更大的因素还是在于宣传;因为我们在丰田的专利,包括在日本能源相关期刊上面找了很多人、找了很多资料,近期没有发现一个专利是涉及到在固态电池突破(性)的技术。另外通过我们在日本的一些研究,包括我们合作的电池厂,包括我们问了日本方面的一些做材料的人,他们也没有听到任何信息证明丰田的固态电池有质的飞跃。所以我们从调研的信息来讲,我认为丰田是极有可能是宣传,没有太大的发展,没有质的突破。第二点,为什么会偏保守?因为我16年以前问一个行业里面非常资深的同事专家,他当时告诉我固态电池还有8年。我8年以前再问他,他说还有8年,我上个月问他我说还有多少年?他说应该还有8年吧。都24年了,我都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中年人,固态电池还不出来?我就跟他开玩笑说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全固态电池的导电介质是互不相容,所以从基本理论来讲没有在自然界发现一个新的物质、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物质作传导、没有成熟的工艺、没有一个低成本的方案来实现,我们认为它的规模化很难,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偏保守的两点理由。
主持人(程惊雷):宋总是更加直截了当,依据丰田的行为轨迹认为丰田宣传的成分远远超过现实的可能性成分。徐总刚才也谈到了你自己投Quantum Scape,那个时候你到底是出于炒股票的角度来看,还是说你那个时候对固态电池是很有信心,而现在没有信心了?
徐小明:纯粹是出于炒股票,结果还赔了。
主持人(程惊雷):您对全固态电池有什么样的判断依据?
徐小明:我的判断依据基于三点:
第一点,我的专业是学化学的,而且我原来就是做材料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10⁻²的离子电导率不是太新的东西,已经出来十几年了。在电解质里面的离子导电性很好,但其实跟刚才零跑老总讲的一样,从正极材料锂离子如何迁移到电解质中?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为什么看好半固态?因为半固态有一部分液态,至少在液态的过程中,从锂离子进入液态,作为一个液态介质再进入固态电解质,这个传导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本质性的问题,就是材料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你想改它改不了,因这是物质的基本形态。所以我认为这是第一点,说第一性原理也好、说是它(固态电解质)的物理化学属性也好,那我觉得很难实现。
第二点,我觉得基于成本。不管电池做得多不安全,毕竟还有这么多人在用,可能每个人对于安全的定义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虽然说大家对安全都有追求,但事实上在很多的时候我们追求了效率,而不一定会选择安全,或者是我们选择了成本而不一定去专注选择安全,所以说成本下不来就不能商业化。即便你做一些样车、打一些样品,没有问题,但是真正大批量的商业化,如果成本下不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个,我讲一个老观点:固态电池真的这么好,首先的应用场景必然不是汽车,因为汽车这个应用场景太复杂,它要串联这么多电芯,对于热管理也好、对于温度也好、对于寿命,要求非常苛刻,如果真有这么好的安全特性、这么好的能量密度,其实大家的手机完全可以用。而且我相信手机一个电芯就可以了,不需要串并联,保护也很简单,也没有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上50摄氏度的环境要求,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手机花得起这个钱,贵3倍、5倍,我相信对于手机来说无所谓。我相信,固态电池如果有这么好,首先有别的应用领域先把它拉动起来,然后才是汽车而不是首先上车。我基于这三点判断它(上车量产)的时间会很晚。主持人(程惊雷):有一个观点您跟宋总一样,因为固态电池本身的技术特征,在固固反应当中很多离子的渗析和热失控的管理是底层技术的一些问题。
我想挑起一个矛盾。您刚才一直在讲,强调关于成本的问题,我就想起来,2014年我去找宁德时代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动力电池是7元/瓦时,而电动汽车全社会保有量是26000辆,每年发生火烧事故1200起,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电动汽车是一个完全不靠谱的东西。大家都知道2017年7月特斯拉Model 3投产,面对量产地狱,特斯拉差点资金链断裂,到2018年6月,他(马斯克)趁着Model3情况稍微好一点了,赶紧到中国来,到上海“路边吃煎饼果子”;到现在,目前大家看到动力电池是0.7元/瓦时,保有量现在目前是1400万辆,每年火烧事故大概是100多起。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固态电池也会走这条轨迹?如果走出了这个轨迹,是不是刚才宋总谈到的“三八二十四”的规律,会被突破?我认同宋总的一个观点,因为真的是16年以前,固态电池的技术理论体系是在实验室里面刚刚被抛出来的,就像60年代的时候磷酸铁锂电池被抛出来一样。但是磷酸铁锂电池一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的时候才真正有实现小规模的商业化。我就挑出来这个问题,如果说待会儿我们再讨论下去,这个跟时间点的发展轨迹是有关系的。我们再继续问朱总,您刚刚谈了固态电池的观点,您的依据是什么?刚才程总说得很对,磷酸铁锂这个材料很早就出来了,但是真正批量化、产业化大概过了十几年,从产品到商品又过了大概五六年,当然现在随着电动汽车发展越来越快,社会资源、社会资金投入越来越多,那我们的(商品化)时间会缩短,但是还必须走过这几个过程。从理论阶段到实验室到产品到商品,第一个我觉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第二个刚才徐总说的就是成本这一块,比如说燃料电池我认为是属于产品和商品阶段,它已经证明是一个产品,但是还没有做成一个商品,不具备商业化市场化的推广,这是燃料电池目前遇到的问题,比固态电池会走得更快一点;最后一个固态电池的成本我不太看好,固态电池未来要用金属锂做负极,需要多少的锂资源来支持这个东西呢?你现在锂矿、碳酸锂的价格以后不会说到60万元/吨,但是目前估计还要十几万元/吨的水平,金属锂意味着你的整个成本会很高;另外,产业化技术能不能支撑得起?现在磷酸(铁)锂电池良品率大概可以做到95%,那固态电池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水平?如果没有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合格率这些支撑,成本这么高有人会买单吗?我们的用户愿意不愿意买单?就回到一个点,刚刚徐总说的如果手机电池能接受,我们就已经看到曙光了,现在手机电池应用的曙光还看不到,相对来讲我们把时间拉得更长一点。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

 程惊雷(主持人):喻总,您的依据?刚才观点已经很清楚了。
喻成:我这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我整体的判断也是最乐观的情况下2030年有一些(固态电池)小批量的示范运行,当然可能有些为了宣传可以更早一点。
第一,张总讲得我非常认可。做一个事情从最开始的理论,到实验室、小批量、工程化,工程化电池开发原来都要两三年,现在在压缩,再到大规模地推进,一定有这样一个过程;以工程化的周期来看,至少也要好几年以后,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技术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搞定,比如说固固界面带来的,原来是在河里面游泳离子游得快,现在在沙里面游泳游不动,功率性能很差,还有用锂金属(作负极)直接导致循环寿命的问题,循环次数不行等等,还有刚才讲的成本的问题。所以有很多技术的问题没有解决,技术的成熟有一个过程,它尊重科学的规律。
第二,想讲的是关于产业链的。刚才李总也讲到了,固态电池的整个产业链,工艺继承性跟液态电池比,影响很大的,可能只有不到50%可以借用现在这些生产设备的工艺,所以这一块相对于原来(的产线和工艺会)发生一个很大的颠覆,我认为这方面也会有一些影响和阻力。
第三,商业逻辑。现在大家可以看到铁锂的占比跟三元对比,铁锂的比例越来越多,原来是大概50%多对40%多,现在是70%多对20%多,因为中国市场非常卷,一定要追求商业逻辑,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竞争力。我也是赞同刚才讲的(固态电池量产)整体的节奏。
 
 

 
发布时间:2023/12/21 0:38:29 查看:179次

上一条:全固态电池:真的要量产,还是看上去很美?2 返回
下一条:全固态电池:真的要量产,还是看上去很美?4
上海企科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56637030 传真:021-66981091 移动电话:13816294308 联系人:俞鹤鸣 Email:13611843787@126.com
地址:中国 上海市沪太路5018弄梓坤科技园608号 邮编:200070 沪ICP备:2000160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