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量灌胶工艺的应用,给后端的维修和拆解带来了困难;9月22日-23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及十堰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大会在“车城”十堰市正式开幕,大会为期两天;格林美全资子公司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回收与拆解事业部副总裁李晓龙在会上说道;除了电池PACK技术进步给回收拆解带来更大难度,众多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看到巨大的发展前景后,纷纷涌入这个赛道,导致本就尚处于市场培育期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内卷内耗加剧,市场整体回收率低;而随着欧盟《新电池法》引入“电池护照”政策,企业想要“走出去”也变得更具挑战。众多不利因素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仅有极少数拥有回收资质的企业能实现盈利,新的商业模式探索就变得尤为迫切。
1、市场很大,问题很多 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350万吨。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350万吨 2)低回收率的背后,是随着电池包的技术发展,回收难度增加,与整体落后的回收工艺、拆解设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3)“随着Pack技术不断发展,电池大量采用灌胶工艺,也给后端维修和拆解带来一些困难”,李晓龙说道,“但广东大部分电池回收小企业还是一个撬棍、一把砍刀走天下,目前回收市场拆解设备发展不足,产业升级比较慢”。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格林美在除胶方面对目前70多款CTP、CTC、CTB、CTV等灌胶工艺的电池包,建立数据库,针对不同电池包的类型,研究了六种针对性的解胶剂。 在电池的快速分选方面,通过特征参数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已建立超过21种容量预测模型,误差控制在3%以内,提升了分容效率,降低了分容成本。 4)技术方面相对好解决,也总能找到办法。不过眼下,对于电池回收企业来说,行业亟须规范化。 5)电池的分容、配组参差不齐,则导致后端梯次利用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中创新航电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瑞军表示,二次利用的电池不光要关注电池包、电池模组之间的一致性,更应该关注单体电池本身的一致性。因为动力电池的尺寸、规格、容量差异比较大。在使用后期,电池内部的均匀性,还能适用怎样的场景?这对于潜在的价值能不能够充分发挥非常重要。 6)除电池和技术、设备本身问题,行业内卷也相当严重。“前几年确实因为材料价格的暴涨,很多人尝到了一些甜头”,李晓龙说,“但随着近几年资本的涌入,竞争比较激烈,内卷内耗非常严重”。 7)的确巨大市场前景和极低的市场饱和度,吸引着众多淘金者纷纷涌入这个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2018、2021年年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分别为2160、2.22万家,截至2023年9月13日,注册“电池回收”的企业达到11.2万余家。 8)《电动汽车观察家》注意到,近两年,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在电池回收再利用方面布局非常迅速,如广汽、上汽、吉利、奔驰等纷纷布局电池回收业务、自建回收体系。此外,2022年,几乎所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都在电池回收领域新增了产能,且纷纷与整车企业建立定点回收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