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乳化)沥青设备

沥青拌合(再生)设备

沥青改性配套设备

谷朊粉设备

超高压压榨机

乳化机及胶体磨

环保设备

MVR蒸发器

岩沥青设备

湖沥青设备

贵州:目标2025年动力电池年产110GWh

 

         12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
从规划背景来看,近年来,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资源优势稳步增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目前,州省聚焦新能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产业,坚持三元、磷系两条路线并重,形成了以中伟科技、容百科技、振华新材料为代表的三元材料体系;以磷化集团、胜威化工、贵州裕能、安达科技等为代表的磷酸铁锂材料体系。负极材料主要集中在黔西南州,包括晖阳、鑫茂等企业;新能源电池拥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电解液、电解质及上游添加剂主要有航盛、磷化开泰、贵州兴锂、光瑞科技等企业。

一、202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同比增长105.8%;202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32.8亿元,同比增长115.6%。

二、

从发展目标来看,《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省经济又一重要增长极。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5年,形成年生产能力动力电池110GWh,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30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4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35万吨,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形成集锂原料-基础锂盐-电池四大材料及辅材-电池结构件/设备-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回收及电池检测平台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全产业链产品种类比重达到50%。同时,充分利用各研发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新型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20%。

3.企业效益改善。到2025年,建成数字化转型或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20家,上市企业5家。

4.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三、到2025年力争申建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相关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第三方平台1个。

到2030年,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规模力争达到万亿级,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之一;全产业链高度协同发展,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全省范围内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化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四、

从重点任务来看,《规划》指出,立足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和磷矿等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核心技术发展趋势,重点聚焦新能源电池、上游材料、电池配套、电池回收、低碳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全面分析各领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打造贵州省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体系;
其中《规划》要求,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力。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应用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产业,加快推进现有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落地。

五、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同时拓展研发新型模块化、高性能新能源电池产品,以及锂硫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1.锂离子电池。聚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高充电倍率的需求,重点发展高镍三元电池、磷酸铁锂、“CTB”以及“CTC”等电池产品。

2.钠离子电池。支持企业进行钠离子电池补钠、钠离子电池制备以及“钠-锂混合”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体系,推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

3.新型电池。加大新型材料的应用,依托现有企业、高校及研发平台,前瞻性地进行燃料电池、富锂锰基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技术的研发突破,力争2025年实现单体400Wh/kg、系统280Wh/kg的新型锂离子产品产业化和整车应用。

六、同时《规划》明确,完善上游电池材料产业链。因地制宜,推动磷、锰、铝、萤石矿等矿产资源就近开发利用。以新能源电池材料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原则,扶持壮大正极材料产业,积极引进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企业向贵州省聚集,促进上游矿产资源与下游材料及电池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
多元化发展新能源电池配套体系。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积极布局和拓展锂电设备、电池结构件、电源管理系统等配套产业。依托梅岭电源“动力电池及材料检测中心”,发挥省质检院、省机电院相关国家质检中心平台作用,搭建第三方电池检测平台,积极推进其发展为国家级第三方电池检测平台。
加快打造电池回收产业新优势。推动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形成新能源产业闭环,缓解贵州省锂、镍、钴等资源的稀缺问题。

发布时间:2023/5/10 9:37:05 查看:433次

上一条:锂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分类及展望 返回
下一条:伟翔众翼与SK Ecoplant合资动力电池回收项目落户上海嘉定
上海企科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56637030 传真:021-66981091 移动电话:13816294308 联系人:俞鹤鸣 Email:13611843787@126.com
地址:中国 上海市沪太路5018弄梓坤科技园608号 邮编:200070 沪ICP备:2000160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