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工湿地用于处理城市中心湖水,日处理量10000m3/d,最大处理量20000m3/d,湖水总量260000m3,循环周期约1个月左右,其总平面图及人工湿地处理流程图如下图所示。地块四个角设置了四个曝气池,湖水经水泵打入四个曝气池,每个曝气池出水进入两组并列运行的湿地系统,地块内共计8组湿地并列运行。
经过多年运行,处理效果还算可以,本来湖水水质都挺好的,只不过担心自净能力差,就让其循环起来,避免藻类出现。经监测:人工湿地出水TN及TP水平均符合地表三类水水体要求,TN≦1mg/L,TP≦0.05mg/L(湖)。
1、跌水曝气池:湖水经过泵提进入跌水曝气池,通过层层跌水向水中充氧,水中的Fe2+可以被氧化为Fe3+,同时增加了水体的富氧含量。
2.一级生物塘:生物塘内种植有睡莲、香蒲、菹草等,水深不是太深,阳光可以直射水底,典型的好氧氧化塘,主要通过植物及塘底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
3. 一级碎石床:一级碎石床内大面积种植芦苇,周边有花叶芦竹等。由于碎石床原本属于潜流湿地,由于多年运行堵塞所致,导致碎石床上方出现自由水面,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发挥碎石及其中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4.二级生物塘及二级碎石床:这两部分内容同上,无非高程上有所区别,为了实现重力流逐渐下降。
5.总结:
1)比较喜欢湿地中竖管进出水井的设置,这些均匀布置的井作用是均匀配水、收水,设计师将井放在了处理单元的内部而非外部,占据的是内部空间而非外部空间,整体性效果较好。
2)人工湿地中,植物对污染物去除的占比不足10%,这个数据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了的。大量种植植物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人工湿地看起来更像湿地公园。
3)碎石床运行久了是会出现堵塞的,后果就是潜流变表流,短流了,水力停留时间变短,处理效果下降,该更换更换,不知道放点蚯蚓进去会不会好点儿。
4)景观效果好的湿地,必然有大面积塘(湖)的存在,可围绕塘营造好的景观效果,如人行步道等;不可能在潜流湿地上设置小路吧,踩踩更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