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定义:固态电池指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电解液的锂电池。根据固态电解质用量的关系,可以将其细分为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两大类:
1)半固态电池:电解质采用固液混合形态,电池中液体(电解液)质量占比5-10%左右。本质上是液态锂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折中方案。 2)全固态电池:完全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电解液。一般将“电池内液体质量占比10%”作为半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的分界线。
2. 驱动因素:从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的转化,从长期来看是电池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有安全性、能量密度两点。我们认为车企采用固态电池替代液态电池,安全性为短期驱动因素,能量密度为中长期驱动因素。安全性主要包括热稳定性和锂枝晶两大问题。
1)热稳定性:即隔膜熔化导致正负极短路的问题。液态锂电池隔膜材料 PP/PE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140-160度,经过涂覆处理后可提升至160-180度。但超过此温度后,聚合物会转化为流动态,导致正负极直接短路。 2)锂枝晶:即锂枝晶刺穿隔膜导致电池短路起火的问题。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会部分还原,沉积在极片上形成锂枝晶,锂枝晶生长到一定程度将刺穿隔膜,导致电池短路起火。短期来看,安全性是车厂采用半固态/固态电池的主要考量因素。液态锂电池由于短路起火概率较高,在威胁车内乘客安全的同时,也增加了车辆因安全问题召回的概率,为车厂带来额外成本负担。 (1)能量密度指固态电池通过引入新型负极材料(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及正极材料(镍锰氧LNMO,层状富锂锰等)实现能量密度提高。目前应用高镍三元+硅碳负极的液态电池(例如4680)能量密度约为300wh/kg, 但固态电池在应用新型材料后,能量密度可提升至500wh/kg以上。但新型材料的电压较高,超出电解液适配的极限,因此必须配合固态电解质才能应用于电池中。短期来看,能量密度并非车厂的主要考量。
(2)目前高能量密度的811/NCA三元正极由于安全性较差、原料价格高等原因,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液态电池的平均能量密度仍有提升空间。且目前金属锂负极等新材料仍有较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我们预计第一代半固态/固态动力电池仍将采用现有的三元+石墨(或硅碳)材料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之间也存在联系,例如应用金属锂负极后,锂枝晶问题更加严重,对电池安全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3. 技术迭代路径:从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的技术迭代路径大致遵循“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的顺序,如下所示:
1):引入固态电解质,保留少量电解液,正负极仍为三元+石墨(或硅碳),但可能采用负 极预锂化技术提高能量密度。
2):用固态电解质完全取代电解液,正负 极仍为三元+石墨(或硅碳),但可能采用负极预锂化技术提高能量密度。
3):在 2)的基础上,用金属锂取代石墨负极,正极仍为三元材料。
4):在 3)的基础上,用硫化物/层状碳/层状富锂锰等材料取代正极。

|